本報訊 近年來,我市緊抓“一核一帶一區”建設重大機遇,充分利用各級工業(產業)園區的產業集群和空間載體功能,著力打造重大產業平臺,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。記者昨天從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獲悉,該局緊緊圍繞國家、省、市關于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、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部署,不斷深化政務服務改革,全力推進企業辦事“一次辦”、“就近辦”、“隨時辦”,助力我市工業(產業)園區發展,助推汕頭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、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。
推動簡政放權
“我們以推動簡政放權為抓手,為工業(產業)園區發展打造透明高效便捷辦事環境。”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在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上,該局推動出臺相關工作方案,圍繞依申請辦理的7類行政權力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,著力打造“寬進、快辦、嚴管、便民、公開”的審批服務模式,切實解決影響工業(產業)園區企業辦事創業的堵點痛點。
同時,配合市相關部門通過事項權限下放,將301項行政職權和26項行政管理事項下放由區(縣)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或者市直部門在區(縣)的派出機構實施,釋放基層活力,助推工業(產業)園區企業發展、項目建設。通過壓縮審批時限、推進工程建設審批制度改革,提升工業(產業)園區企業審批效率。該局聯合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制訂出臺《進一步壓縮開辦企業時間指導意見》,將開辦企業時間壓縮至2個工作日內,其中企業設立登記在1個工作日內辦結;配合住建部門做好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,牽頭負責我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建設,將全市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90個工作日以內,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控制在50個工作日以內。目前,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已與省監管系統實現成功對接,正上線試運行。
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務
近年來,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以提升政務大廳服務水平為重點,為工業(產業)園區發展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務。該局推行綜合類服務窗口與專業類服務窗口相結合的服務新模式,推進企業辦事“一次辦”。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,推動政務服務事項進駐市、區(縣)實體政務大廳和政務服務網,在政務服務事項“應進必進”的基礎上設置集社會民生、經營許可、注冊登記等事項為一體的綜合類服務窗口,以及市場監管、稅務、公安、社保、投資建設等專業類服務窗口,在投資建設類窗口整合供水、供電、燃氣、排水、通信、有線電視報裝接入服務事項,實現市政公用服務事項在政務服務中心綜合受理。通過優化服務流程,創新服務方式,讓園區企業辦事“只進一扇門”“可上一張網”。
為方便企業辦事“就近辦”,該局還推動政務服務中心向基層延伸,著力構建市-區(縣)-鎮(街)-村(居)四級政務服務體系。目前,我市已建成區(縣)一級政務服務中心8個,鎮街一級政務服務中心66個,村居一級公共服務站1087個,不斷提升區縣、鄉鎮乃至社區政務服務水平;在粵東率先與中國建設銀行汕頭市分行共同推出“百項政務服務進建行”項目,當前智慧政務服務在汕頭市范圍內57個建行網點的177臺智慧柜員機全面上線,方便企業和群眾就近辦事。
同時,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不斷加大自助終端覆蓋力度,實現企業辦事“隨時辦”。目前“市民之窗”自助終端已有22個服務功能上線,市民可在自助終端自助辦理廣東政務服務網汕頭分廳進駐事項,實現市、區(縣)、鎮(街)、村(社區)事項辦理的“同城通辦”;并可異地辦理廣州、佛山、江門、東莞、惠州、清遠、梅州、河源等8個城市的160多項便民服務事項,實現“跨城通辦”,為企業群眾辦事提供便利。
提供信息化技術支撐
“我們還大力推進‘數字政府’建設,為工業(產業)園區發展提供信息化技術支撐。”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,在“數字政府”建設的框架下,該局圍繞工業(產業)園區企業高頻辦理服務,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上線“粵省事”、“粵商通”。借助“粵省事”·汕頭頻道、“粵商通”App,構建融業務辦理、政策推送、政企互動、企業中心為一體的移動綜合政務服務平臺,實現工業(產業)園區企業政務服務“免證辦”、“營商通”。
目前,“粵商通”汕頭市事項已達226項,其中查詢類66項,辦理類160項。特別是今年來,該局還依托政務服務網和“粵商通”APP平臺,拓寬政企交流渠道,及時知悉企業訴求、解答企業咨詢、明晰企業建議,大力支持和推動企業復工復產、發展壯大。
(記者:黃澤春,2020-06-01)